市場監管總局關于2018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的通告
〔2019年 第10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現將2018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告如下。
一、特種設備基本情況
(一)特種設備登記數量情況。
截至2018年底,全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394.35萬臺。其中:鍋爐40.39萬臺、壓力容器394.6萬臺、電梯627.83萬臺、起重機械234.79萬臺、客運索道1036條、大型游樂設施2.51萬臺(套)、場(廠)內機動車輛94.12萬臺。另有:氣瓶1.5億只、壓力管道47.82萬公里。(見圖1)
圖1 2018年特種設備數量分類比例圖
(二)特種設備生產和作業人員情況。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特種設備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氣體充裝)單位76925家(見圖2),持有許可證79175張,其中:設計單位3761家,制造單位17603家,安裝改造修理單位28832家,移動式壓力容器及氣瓶充裝單位27372家。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持證1216.67萬張。
圖2 2018年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數量分類比例圖
(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情況。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3701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2個、市級482個、縣級2367個、區縣派出機構818個。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共計67591人。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特種設備綜合性檢驗機構472個,其中系統內檢驗機構282個,行業檢驗機構和企業自檢機構190個。另有:型式試驗機構42個,無損檢測機構531個,氣瓶檢驗機構2027個,安全閥校驗機構614個,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機械檢驗機構294個。
2018年,全國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部門開展特種設備執法監督檢查188.88萬人次,發出安全監察指令書14.38萬份。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對110.22萬臺特種設備及部件的制造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2.38萬個;對164.58萬臺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41.94萬個。對791.33萬臺在用特種設備進行了定期檢驗,發現并督促使用單位處理質量安全問題171.08萬個,其中承壓類設備問題15.83萬個,機電類設備問題155.25萬個。
二、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18年,全國共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和相關事故219起,死亡224人,受傷68人,與2017年相比,事故起數減少19起、降幅7.98%,死亡人數減少27人、降幅10.76%,受傷人數減少77人、降幅53.10%。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為0.22(見圖3),同比下降26.67%。全年未發生重特大事故,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圖3 2009-2018年全國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情況
(二)事故特點。
按設備類別劃分,鍋爐事故8起,壓力容器事故9起,氣瓶事故6起,壓力管道事故1起,電梯事故31起,起重機械事故100起,場(廠)內機動車輛事故59起,大型游樂設施事故5起。其中,電梯、起重機械和場(廠)內機動車輛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所占比重較大,事故起數分別占14.16%、45.66%、26.94%,死亡人數分別占9.82%、51.79%、24.11%。
按發生環節劃分,發生在使用環節174起,占79.45%;維修檢修環節25起,占11.42%;安裝拆卸環節16起,占7.31%;充裝運輸環節3起,占1.37%;制造環節1起,占0.46%。
按涉事行業劃分,發生在制造業58起,占26.48%;發生在建設工地和建筑業52起,占23.74%;發生在社會及公共服務業30起,占13.70%;發生在冶金石化業31起,占14.16%;發生在交通運輸與物流業16起,占7.31%;其他行業和領域32起,占14.61%。
按損壞形式劃分,承壓類設備(鍋爐、壓力容器、氣瓶、壓力管道)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泄漏著火等;機電類設備(起重機械、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倒塌、墜落、撞擊和剪切等。
(三)事故原因。
根據已經調查結案并上報的事故調查報告,事故原因主要包括:
1. 鍋爐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3起,無證操作1起,使用非法設備1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1起,其它次生原因2起。
2. 壓力容器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4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2起,其它次生原因3起。
3. 氣瓶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3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1起,非法經營1起,其它次生原因1起。
4. 壓力管道事故。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1起。
5. 電梯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21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部件失效或保護裝置失靈等原因3起,應急救援(自救)不當3起,安全管理、維護保養不到位4起。
6. 起重機械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18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部件失效或保護裝置失靈等原因2起,安全管理、維護保養不到位2起,其它次生原因9起。
7. 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23起,設備缺陷1起,其他次生原因6起。
8. 大型游樂設施事故。違章操作或操作不當2起,無證操作1起,其它次生原因2起。
三、2018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與節能主要工作情況
(一)堅持標本兼治強化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在治標方面,以電站鍋爐范圍內管道、大型游樂設施乘客束縛裝置、客運架空索道和危險化學品相關特種設備等為重點,開展了針對性隱患排查治理。特別是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積極落實2018年6月總局安全監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迅速行動,在較短時間圓滿完成既定工作任務;在治本方面,落實國務院安委會要求,深入研究和推進特種設備雙重預防工作機制。開展全國特種設備安全形勢分析,系統梳理監察、檢驗中發現的風險和隱患,通過風險分析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
(二)堅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升發展活力和動力。
特種設備行政許可改革取得新進展,完成《特種設備行政許可目錄》及優化準入服務措施的制定,抓緊修訂配套許可規則,加強鑒定評審機構管理,推動落實鑒定評審和人員考試財政經費保障;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精神,批復在北京、上海、南京、安徽、蘇州等地開展電梯檢驗檢測和按需維保改革試點,在寧波、杭州推動電梯“保險+服務”、“電梯養老保險”等保險新模式試點。
(三)扎實推進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夯實安全監管基層基礎。
開展各類安全技術規范制修訂工作,推動從根本上提升設備本質安全水平。積極推進鍋爐節能環保工作,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鍋爐節能環保工作的通知》,強化主體責任,明確部門任務分工,減少基層履職風險。積極開展對地市局長、基層安全監察骨干培訓工作,有效提升基層專業水平,推動安全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標準化。
(四)順利完成機構改革平穩過渡。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要求,切實把握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做到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干勁不減,確保了機構改革平穩過渡,工作高效運轉,特種設備工作得到加強。
四、2019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與節能監管工作重點
(一)強化風險防控,牢守安全底線
1. 構建雙重預防機制。持續推進雙重預防工作機制研究,發布隱患排查治理分級標準和指導性文件,啟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方法標準的制定工作。各地結合本區域實際,編制雙重預防工作細則,指導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開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推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2. 開展風險識別分析。定期對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進行分析,重點開展鍋爐P91管道材料使用、起重機械等安全風險分析。各地要針對特種設備多發事故進行案例分析,開展本區域范圍內特種設備風險識別,通過風險警示、采取針對性措施等手段,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預防事故發生。
3. 開展針對性隱患排查治理。按計劃繼續推進大型游樂設施乘客束縛裝置、客運架空索道、鍋爐范圍內管道及危險化學品相關特種設備等專項整治工作。
4.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生產單位監督抽查,對有投訴舉報和涉嫌存在質量問題的企業進行重點檢查,并通過“雙隨機、一公開”的方式實現監督檢查全覆蓋,進一步提高證后監督抽查比例。開展特種設備綜合檢驗機構、無損檢測機構工作質量專項監督抽查。
(二)健全責任體系,提升監管效能
5. 進一步完善監管責任體系。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推動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相關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構建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格局。科學合理地界定監管事權,理順各層級監管職責,強化上下聯動,加強與信用、執法等系統內部單位之間的互動融合,形成監管系統合力。
6. 切實夯實企業主體責任。綜合運用市場化機制、信息化手段,強化監管執法,嚴厲查處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推動部門聯合懲戒,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7. 充分發揮技術支撐和社會組織作用。發揮檢驗機構技術把關作用,為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提供技術支撐。發揮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對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的作用,發動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工作,提高全社會的安全意識。
8. 促進節能環保質量提升。落實《關于加強鍋爐節能環保工作的通知》工作要求,做好鍋爐相關環保監管工作,促進鍋爐節能環保水平提升。開展熱交換器能效測試工作試點。
(三)深化安全監管改革,創新工作機制
9. 推動行政許可改革措施落地。修訂完善與行政許可改革相配套的安全技術規范,推動行政許可改革措施落地。進一步加大對鑒定評審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鑒定評審機構管理,督促提升鑒定評審質量。各地要根據新的許可目錄及時調整許可審批系統,調整配備鑒定評審資源,盡快對本部門負責實施的特種設備許可事項準入服務措施進行優化,向社會公布后實施,并在做好許可改革的同時,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10. 提高檢驗效能和供給水平。科學定位電梯檢驗、檢測屬性,優化配置電梯檢驗資源。加快修訂檢驗機構核準規則,合理調整檢驗項目和核準條件,開展檢驗機構資格核準,提升檢驗供給水平。
11. 全面推進電梯責任保險。聯合銀保監會、協調保險行業協會提出發展電梯責任保險的具體措施和保險示范條款。各地要通過政策激勵、示范、宣傳等措施提高電梯責任保險覆蓋率,在推動“按需維保”改革中激勵電梯責任保險發展,力爭電梯責任保險覆蓋率提高到30%以上。各省要選擇1-2個城市作為試點,推動電梯“保險+服務”、“電梯養老保險”等保險新模式應用。
(四)夯實工作基礎,強化基層能力建設
12. 完善特種設備法規體系。推動修訂《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研究《電梯安全條例》,啟動《特種設備目錄》修訂,加快《特種設備現場監督檢查規則》《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等規章制修訂,完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核準規則》等安全技術規范。研究確定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三區”具體監管邊界,探索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監管新模式。推動落實三部門關于鍋爐節能環保工作通知要求,構建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
13. 發揮科技平臺作用。以特種設備科技協作平臺為基礎,結合國家“十三五”科研規劃和項目,加強科技攻關,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組織推動X80鋼級天然氣管道焊接工藝和檢測標準研究。
14. 加強信息化建設。繼續推進電梯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追溯體系建設,推動完善全國統一LPG氣瓶及瓶閥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查詢平臺建設。開展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綜合系統和鍋爐能效監管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統計、事故信息統計及分析功能。
15. 推動基層能力提升。組織舉辦市地分管局長培訓班、基層安全監察骨干培訓班。完成承壓類特種設備培訓教材、機電類特種設備培訓教材和安全監察人員考試題庫的編寫工作。在總局特種設備局子網站開設“基層培訓”專欄,通過培訓材料、視頻等公開課提升基層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監察能力。組織建設APP平臺,豐富基層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培訓渠道。各地要堅持多措并舉,加快隊伍融合,加大對基層教育培訓力度,提升隊伍專業化能力。
16. 規范基層履職要求。結合統一執法要求,研究B類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改革工作。配合相關部門研究盡職免責相關文件,鼓勵基層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五)深化全面從嚴治黨。
17.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繼續弘揚“四特”精神,持續深化作風建設。要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使廣大特設干部隊伍進一步強化廉潔自律意識,提高拒腐防變能力。
特此通告。
市場監管總局
2019年4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