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性事故對于遇難個體、家庭都是災難。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加強安全生產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基本功的努力方向。各級黨委政府要從創新和加強社會治理的高度認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一是加強防災能力建設。預防災難發生是安全生產的永恒課題。要加強人防能力建設。著眼于提高職工安全文化素質,推動職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會安全”轉變,著力減少乃至消除不安全行為,全方位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培訓。要教育職工深刻理解安全之利與不安全之害,筑牢安全生產的思想道德防線,自覺克制抵制違章指揮、違規操作、違章作業行為;要加強安全生產法規知識技能培訓,強化安全生產的基本功,不斷提高職工安全生產的能力;要推行安全確認制,層層負起安全生產責任,切實做到“三不傷害”,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要加強技防能力建設,廣泛引入智慧安監、視頻監控、自動停車、導航定位、防撞防爆、防火阻燃、機器替代等先進適用安全科技,切實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加強物防能力建設,完善設備質量安全標準,尤其是強制性標準,實施道路交通生命防護工程,礦山支護、掘進、回采系統改進工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綜合治理工程等,提高生產工藝本身對事故的遏制能力。
二是加強減災能力建設。事故總體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總是存在麻痹大意、投機取巧等問題,因一些低級錯誤導致的事故依然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強化防災能力,而且必須強化減災能力,在事故發生時最大限度減少人身傷害。要加強應急救援知識的普及教育,切實提高企業職工和社會公眾的逃生自救能力;加強風險隔離系統建設,盡最大可能讓更多職工遠離風險、隔絕風險,遠離事故傷害;完善職工人身防護措施,依據崗位安全要求為職工配齊防護服裝、鞋帽、手套、口罩以及保險帶、安全帶、安全帽、呼吸器、急救包、自救器等,切實提高事故下的生存生還能力,遠離粉塵、有害氣體等職業傷害;完善自救逃生系統,確保逃生通道管用、避難硐室管用。要加強公共安全管理,人員密集場所要有清晰的逃生路線指示、暢通的逃生通道、寬敞的避難場所;所有長途客車都要加裝GPS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有乘客及司乘人員都要系好安全帶。
三是加強救災能力建設。這是安全生產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突出抓好三個領域的救災能力建設。第一要加強礦山救災能力建設。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訓練有素、作風扎實的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礦山應急救援隊伍,裝備最先進的應急救援設備,確保在煤與瓦斯突出、礦震、透水、冒頂等礦難救援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第二要加強危險化學品救災能力建設。發生火災時,要能夠有效控制火勢、遏制火燒連營或爆炸、將災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發生爆炸時,要能夠有效控制爆炸波及范圍、遏制有害氣體蔓延、避免出現次生環境污染災害;有毒氣體液體泄漏時,要能夠迅速控制泄漏源、迅速組織下風區域人員撤離。第三要加強消防能力建設。特別是高層建筑的消防能力建設,千方百計彌補救援體系短板,確保在關鍵時刻用得上、靠得住。
防災減災救災,防、減、救,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環環都是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保護傘、救生圈。明確提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時刻關心人民群眾安危冷暖的為民情懷、貫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科學理念,一環都不能少、一環都不能忽視。各地要把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作為加強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在人財物各方面予以保障。要堅持政府、行業、企業一起上,統籌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大合唱、協奏曲;要堅持國家隊、地方隊、企業隊一起建,在應急指揮、應急預案、應急調度、現場救援等方面相互銜接、密切配合、步調一致,切實發揮應急救援體系整體效能;要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廣泛營造“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氛圍,推動形成安全生產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讓安全成為普照的光!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